「醫師」或「醫生」

[良心醫學博士]不欲在此寫得太學術性,因為一般的讀者或許會覺得太沉悶,失去閱讀的興趣。[良心醫學博士]會嘗試用深入淺出的演繹,儘量從概念方面帶領大家由淺入深地瞭解一些複雜的醫學和健康的問題,更嘗試多寫些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帶出一個問題的多面睇,希望藉此提起大家多些思考、多些興趣和多些交流,使[良心醫學博士]從中獲益。


替人治病的人一般稱為「醫師」或「醫生」,這兩個詞在字典中皆有,究竟從醫者喜歡那個稱號呢?在很多講華語的地區,如在中國大陸和臺灣較普遍的稱呼是「醫師」。在香港,因英國前殖民地歷史背景主導下,「醫生」的稱號由註冊西醫「尊享」,而「醫師」的稱號則泛指其他「門派」的醫者,但這只是香港特殊政治因素之下的區分而已。


在西方的醫學中,醫師:Doctor一字有teacher:教師和指導的含義,意指醫者除了為病患者治好病外,還要教導病患者相關的醫療保健知識,與病患者亦師亦友,處處以病患者的利益為依歸的良師益友。「師」者:老師也,「生」者:學生也,一般觀念都是老師權威過學生的。在醫者而言,其實他應同時處於是老師亦是學生的雙重身份。醫「師」對病患者而言是導師、是朋友。醫「生」處於浩瀚的醫學汪洋裏,學海無崖,唯勤是岸。醫學發展一日千里,推陳出新,日新月異,從醫者還須持續地學習。病人的感受和經驗,也是醫「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好材料,勤於從臨床治理所累積的經驗中思考,不斷自我琢磨,努力改進自己的醫術,務求精益求精,令病者早日藥到病除。從病人中學習其實並不會失卻醫「師」之尊貴身份的。


再者,更因為沒有單一個門派的醫學能治癒世間上所有的病,實應學取別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切忌故步自封,做一隻井底之蛙,若還動輒低貶和排斥別派只會更暴露出自己的膚淺。學習別派的醫術是每個醫「生」都應考慮去做的事,其間並無「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事宜,相傳昔日的名醫華佗,在名聲遠播後,也曾隱姓埋名去學習別人的醫術強項呢。


[良心醫學博士]相信在芸芸讀者之中,關注自己和家眷健康的定必大不乏人,然而[良心醫學博士]相信身患頑疾的也委實不少,病患者除了想健康些外,更期盼的事必然是如何可以把頑疾徹底根治好。所以[良心醫學博士]在此,籍著虛構一位病人A君與[良心醫學博 士]的對話,嘗試把一些重要的醫學理念向各讀者闡釋一下。



想繼續收看本書內容,請到香港各大書店購買『賦予活力 不一樣的 醫學與營養學』,可在各大書店購買。